




主持人:周丕先 副校长
今天,我站在这里,想与大家探讨一个既古老又充满活力的话题。我们身处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人工智能方兴未艾,信息洪流奔涌而至。有人或许会问:在这样的时代,我们为何还要重提“劳动”与“实践”?我想说,时代在变,但成长的基石从未改变。那就是——劳动赋能成长,实践创造未来。


主讲人:胡翠芬 六年级组长
首先,劳动,是我们个人成长的淬炼场,塑造着我们坚韧的品格。劳动,远不止是体力的付出,它更是一场精神的修行。当我们亲手将杂乱的房间整理得井井有条时,我们收获的是对秩序的敬畏;当我们为一道复杂的数学题冥思苦想、反复演算时,我们锤炼的是专注与毅力;当我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为完成一个项目而奔波协作时,我们学会的是责任与担当。没有亲手种植过粮食,难以真正体会“粒粒皆辛苦”的深沉;没有亲手参与过创造,难以深刻理解“价值”二字的重量。正是在这日复一日的劳动中,我们褪去了浮躁与娇气,磨砺出吃苦耐劳的意志和解决问题的智慧。劳动,以最朴实无华的方式,为我们的成长注入最坚实的底气。



升旗手:五(3)中队 刘艺如
其次,实践,是连接知识与现实的桥梁,是我们创造未来的引擎。我们都知道“纸上谈兵”的故事。纵使饱读兵书,若无沙场历练,终将一败涂地。学习亦然。课本上的公式定理、文献中的宏论高见,如果只停留在脑海与笔端,那它们永远是沉睡的巨人。唯有通过实践,我们才能唤醒它们,赋予其改变世界的力量。袁隆平院士的“禾下乘凉梦”,不是在实验室里空想出来的,而是他数十年如一日,在田间地头,用脚丈量、用手摸索、用汗水浇灌出来的。大国工匠们能让火箭飞天、蛟龙入海,他们的精湛技艺,源自于千万次重复练习和一线攻关的实践积累。对于我们青少年学生而言,每一次研学活动、每一次科技创新比赛、每一次志愿服务,都是将知识投入实践的熔炉。在实践中,我们检验真知,发现新知,甚至创造未知。正是这无数次“从0到1”的实践突破,汇聚成了推动社会进步、创造美好未来的磅礴力量。同学们,劳动与实践,从来都是一体两面,相辅相成。劳动是实践的基础形态,实践是劳动的升华与延伸。它们共同构成了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完整路径。我们通过劳动锻炼品格,获得实践的勇气与能力;我们又通过更高层次的实践,赋予劳动更多的创造性与价值。在这个呼唤创新、崇尚实干的时代,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我们不能只做时代的旁观者和评论者,更要成为积极的参与者和创造者。让我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认真打扫教室,认真完成每一次实验,积极参与每一项社团活动,热心投入每一次社会服务。让我们不畏尘土,不惧失败,在劳动的汗水中感知生活的温度,在实践的浪潮中捕捉未来的方向。


最后,我想说:我们的双手,既能捧起书本,也能开创天地。让我们以劳动为荣,以实践为桨,在人生的赛道上奋力奔跑。请相信,每一滴汗水,都会浇灌出成长的沃土;每一次实践,都在点亮未来的星辰大海!让我们铭记:劳动创造未来,实践增长才干。


文:胡翠芬
图:李宗伟
编辑:尹乐弦
初审:刘增爱
终审:何应明 李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