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秋时节,秋风送爽,丹桂飘香。在狮山脚下、鸠水河畔这一兼具人文与自然气息的地域,楚雄州第三届小学道德与法治名师工作室付佐明老师研修小组的六位成员齐聚一堂,围绕 “聚焦课堂教学,深耕细研促发展” 这一核心主题开展教学研修活动。活动期间,五位成员分别呈现了不同教学内容的课堂教学展示,另有一位成员进行教学案例分析。全体成员均进行了充分准备,在活动中各展所长,尽显教学风采。该研修小组师资结构合理,既有具备多年教学经验、教学技艺精湛的骨干教师,也有入职未满三年、充满活力与创新意识的教坛新秀。老中青三代教师搭配,教学风格各具特色,优势互补。通过本次研修活动,成员间实现了互帮互学、取长补短,在思想碰撞中激发智慧火花,共同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道路上潜心探索,稳步前行。

楚雄州第三届小学道德与法治名师工作室
付佐明工作小组简介




付佐明 男,一级教师,2001年参加工作。主要从事语文及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多次获县“教育教学成果奖”。曾获武定县“优秀教师"、县"少先队优秀辅导员"荣誉称号,2024年发表论文《“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探究》,在2024年中小学思政课基本功展示交流活动评选中,荣获武定县级一等奖,楚雄州二等奖。论文《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研究》获云南省笫八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评选活动美育改革创新优秀成果类二等奖。2025年楚雄州汉字听写大赛获“优秀指导教师”奖。从教以来,一直秉持初心,坚守讲台,期望以微弱之光,引燃孩子们的生命之等。



张鸿明,男,中共党员,本科学历,高级教师,楚雄州第三届小学道德与法治名师工作室学员。武定县发窝小学教师。1997年8月参加工作,工作以来秉持“每一个孩子都是好学生”,多次被评为县校级“德育先进工作者”“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优秀党员”。2023年荣获云南省关心下一代工作突出贡献荣誉。教育理念:躬耕讲台,以梦筑梦,师者匠心。



先晓斌,男,1984年12月生,本科学历,一级教师。2006年9月参加工作,曾荣获楚雄州优秀班主任,楚雄州书香教师,现为武定县香水小学教师,担任班主任,任教语文、道德与法治等学科。教育格言:以爱托举未来,教之责;以诚浸润心灵,师之信。学科教学优质奖。



刘艳,1986年出生,汉族,拥有14年一线教学经验,先后在武定县万德小学、东坡小学、武定近城小学任教,熟悉不同阶段小学教育教学工作。 工作中,始终秉持认真负责的态度,深耕教学一线,不断打磨教学方法。凭借扎实的专业功底和出色的工作能力,多次荣获县级教学成果奖,教学成果得到学校与家长的认可。 多年来,始终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因材施教,在不同任教学校均积累了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致力于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保驾护航。



商海娴,女,彝族,武定县己衣学校小学部二级教师。扎根乡村小学四年,先后任教过一、五、六年级,主要教授数学与道德与法治学科,两年教学成绩名列乡镇前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曾获镇课堂竞赛一、三等奖,被评为己衣镇“优秀教师”;”县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基本功比赛中荣获三等奖。愿用爱与专业,为乡村孩子点亮知识之光。



王晓青,女,出生于1999年11月。2023年7月毕业于楚雄师范学院小学教育(公费)专业。同年9月到武定县万德小学参加工作,承担五年级数学与道法教学工作,道法科目取得同类校第3名的好成绩,并获得镇级“优秀教师”称号。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她始终谨记老师的教诲“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永远马虎不得”。在未来的教育路上,她将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专业素养,为孩子们的成长保驾护航。
付佐明工作小组研修掠影


张鸿明老师课堂教学展示的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弘扬优秀家风》。

课堂中,张老师通过组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多样化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学会从日常生活场景中发现并总结家风内涵,有效提升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同时,通过层层递进的教学环节,增强学生对优秀家风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激发其传承和弘扬优秀家风的内在动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与社会使命感,促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以优秀家风规范自身言行。




刘艳老师执教一年级下册《做事要仔细》一课,结合低年级学生认知特点,以精美课件为辅助,选取生活中 “小马虎” 的典型事例,引导学生认知马虎行为的负面影响,启发其掌握规避马虎的实践方法,助力养成严谨做事的习惯。




商海娴老师执教的《我们当地的风俗》,将中华传统风俗与地方民俗文化相融合,凭借精巧的教学设计与生动的教学表达,培育学生的政治认同与法治观念,提升道德修养与责任意识。




王晓青老师以《夺取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为教学内容,结合视频资料与历史插图,带领学生回溯波澜壮阔的革命历程。通过直观呈现历史场景,引导学生感知中国人民历经的苦难与挑战,领悟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培育爱国情怀,深化对战争胜利伟大意义的认知,树立珍惜当下、勤学奋进、报效祖国的信念。




付佐明老师执教《小水滴的自述》时,紧扣单元主题,借助课件展示水资源污染实景图片。以触目惊心的环境现状为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认知水资源的珍贵价值,明确环境保护与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助力学生树立环保意识与法治意识,推动学科核心素养落地见效。


先晓斌老师围绕《学会沟通交流》开展教学案例分析,结合自身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系统梳理教学中的成效与不足,通过总结交流明确改进方向,助力教学技能持续提升。
《学会沟通交流》教学案例分析
一、案例背景
《学会沟通交流》是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一单元“面对成长中的新问题”第二课内容。课题针对学生在小组合作、日常交往中常因看法分歧引发矛盾、表达不坦诚、沟通无方法等问题设计。此内容第1课时我设计“正确对待不同看法”和“真诚坦率很重要”,面向五(1)班50名学生,通过情境模拟、小组互动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 “正确对待不同看法”“真诚坦率很重要” 两大核心要点。
二、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了解不同看法产生的原因,明确真诚沟通的意义。
能力目标:能在模拟情境中接纳他人不同观点,用真诚语言表达想法,运用正确方法解决沟通矛盾。
情感目标:愿意主动与他人友好沟通,培养尊重他人、坦诚待人的交往态度。
三、教学过程与板块实施
(一)正确对待不同看法:“小组争议” 情境课。
我根据班级实际和特点,设计一个大家都感兴趣的问题: 春游去哪里。引发讨论,当大家都各执己见,莫衷一是时,提问:“为什么同一事情,大家会有不同想法?”(学生回答:“喜欢的不一样”“考虑的角度不同”),引导学生认识到“不同看法的存在是非常正常的”。总结:不同的经历、偏好会导致看法差异,差异不是 “错误”,而是正常现象。接着,将学生分成 8个小组,引导学生分别将教材第10页和第11页中的场景通过情景模拟的形式展示出来,然后根据不同的场景组织讨论:场景一:篮球赛后针对“同一场篮球赛,同班同学的看法为什么不一致?”的问题引发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到由于看待问题的立场不同,对某些问题就有了不同的看法。场景二:下棋风波引导学生依据第11页的问题深入思考,让学生明白,只坚持自己的观点而不考虑他人,就容易产生矛盾和冲突,理性对待分歧,会让我们有合情合理的看法和思考。
(二)真诚坦率很重要:真诚坦率演练课。
1.换位思考
组织学生继续对第二环节中 “春游去哪里?”的问题进行继续的讨论和深入的思考,春游到底去哪里,该听谁的呢?这时,引导学生看看书中第12页的内容,想想该如何进行换位思考?学生看书后,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体会说说换位思考三部曲。并引导学生利用换位思考三部曲,共同商定“春游去哪里”,达成共识,形成一致意见。
2.恰当表达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情境演练
可对照第13页的内容,引导学生分角色演练,可分六个角色,学生练习后,在教室前放六张凳子,选择六位同学就座后分六种角色进行情境演练,演练完组织学生一一分析问题所在,并提出解决办法,参照第13页锻炼表达中的分析及解决办法。演练完,教师小结:真诚交流需要尊重他人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利,对待不同的看法,我们可以不赞同,但是,要让他人自由而完整地表达,这样,有助于我们了解他人的意见。
3.尊重他人
教师请一名同学扮演文中的王小雨,全班同学可以以“态度1”的形象出现,也可以以“态度2”的形象出现,还可以以别的态度的形象出现,引导学生在模拟的真实情状下进行体验和感悟,在具体的情境中明白,当交流产生分歧时,要平和、冷静、友好地与对方交流,要求别人与自己保持一致,可能的后果就是失去友谊,不能正常交往,只有尊重他人与自己的不同,才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长,收获友谊。
4.交流演练
情境1:小红想借小丽的故事书,小丽说 “不借”,小红很生气。(学生用“换位思考法”:“小丽可能怕书被弄坏”,再用“清晰表达法”:“我会小心爱护,看完马上还,能借我吗”,最终达成借阅)情境 2:小组合作中,小刚总抢着做任务,其他同学没机会参与。(学生用“倾听法”听小刚说“想快点完成”,再用“清晰表达法”:“我们一起做,效率更高,也能帮你分担”,最终分工合作)成果检验:让学生分享“模拟中用到的方法”,多数学生能准确说出并运用,初步掌握沟通技巧。
四、教学效果与反思
(一)教学效果
课堂表现:90%的学生能在互动中主动发言,模拟情境中 8 组学生成功用沟通方法解决矛盾,比课前“争执后冷战”的情况明显改善。课后反馈:通过“沟通日记”作业发现,75% 的学生记录“用了课堂上学的方法,和同学的矛盾少了”(如“用倾听法听同桌说话,他说我更懂他了”)。
(二)反思与改进
优点:通过“情境+实践”让抽象的“沟通”变具体,符合五年级学生“具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学生参与度高。
不足:部分内向学生在公开模拟中不敢发言,后续可增加“一对一小组练习”,减少公开表达的压力;对“真诚坦率的边界”(如不伤害他人的坦诚)讲解不足,需补充案例细化。
五、总结
本案例围绕“沟通”两大核心板块,以学生真实生活情境为载体,通过“体验—讨论—实践”的流程,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用。后续教学中,还要结合班级日常小事(如值日生分工、课间矛盾)持续巩固,帮助学生将沟通技巧转化为长期习惯,真正实现“学会沟通交流” 的教学目标。
活动成效
本次研修活动搭建了高效交流平台,成员在深度互动中凝聚共识。全体参与者聚焦课堂教学主阵地,深耕教学实践、细研育人方法,围绕教学策略与教育理念开展务实交流,着力打造高效课堂,推动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在有限教学时间内精准落地。教学与研修均为长期探索过程,成员将以本次活动为契机,持续深化教学研究,实现专业能力协同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