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持人:刘增爱 副校长
热爱劳动自古便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在这片辽阔的神州大地上,中华儿女用劳动创造了无尽的财富,收获了满满的幸福。然而,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种种不理解、不愿意、不尊重劳动的声音如沙尘般扬起,阻挡了青少年积极劳动、勇担责任的步伐。今天,就让我带领大家一起去探劳动之真理,逐劳动之光芒,扬时代之风帆,以劳动之光,点亮青春之路!

主讲人:王启珍 四年级组长
作为一名学生,学习是我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劳动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技能,热爱劳动应该成为我们每个人的习惯。《朱子治家格言》有云“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劳动整理、清扫庭院,一方面是让整洁的环境给人带来秩序与希望,培养“勤”的习惯;另一方面,也是扫除心灵上的垃圾,树立“谨”的态度。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洒扫庭院”似乎已经远离了我们的生活。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失去了劳动的机会,劳动依然是我们每个人成长道路上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比如,每天早起时叠好被子,吃完饭主动收拾碗筷;在校内,就将课桌打理整齐,把资料分门别类地收好......都是在践行“勤”与“谨”的劳动精神。“勤”与“谨”,也应是我们的做事态度,也是个人长足发展的根基。勤劳更是中华民族几千年贯彻始终的道德准则。在“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这样绵延至今的勤劳努力的生活态度流传千年的诗词歌赋中,总有劳动的旋律在回响。

升旗手:四(5)中队 苏鑫淼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在改革开放的巨幅画卷中,更是少不了劳动者的身影。正是劳动照亮了他们的个人理想与伟大的中国梦。贵州遵义的黄大发身体力行,用艰辛劳动开凿出天渠,为当地百姓谋福祉;工程师林鸣十年筑海,用创新劳动联通港珠澳,奏响梦想华章。人们纷纷为这些热爱劳动的身影点赞,又将目光投向下一代青年人。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正是无数个体的辛勤劳动,汇成江河,才有国势滔滔。吾辈青年,怎甘落后?只管追逐劳动之光,奋力前行,书写我辈风采!或许有同学认为,学生劳动是浪费学习时间、浪费体力,大可假借他人抑或人工智能之手完成。错!人类文明璀璨至今,其关键就在于人类的劳动与创造。依靠劳动,人类脱离蛮荒和饥寒,从茹毛饮血到刀耕火种,从手工技术到机器大生产,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进步都浸透着劳动创造的汗水。劳动是人类维持正常生活的必需品。纵使学业繁忙、科技发展,我们也应热爱劳动,在不断的实践体验中树立劳动意识,端正劳动态度,培养劳动习惯,在劳动中焕发青春光彩。


从一粒种子的播种到一片田野的丰收,从一块砖石的堆砌到一座高楼大厦的拔地而起,每一项劳动成果都凝聚着人们的智慧和汗水。劳动让我们认识到,只有依靠自己的双手,才能创造出美好生活。青年学生既要认真学习,也要积极劳动。我们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就是要我们在劳动中获得受益终身的心理素养和精神财富。


只有劳动的人,才会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劳动的可贵,劳动的苦与累,以及劳动中隐藏的快乐,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漫漫人生路上勇挑重担,不畏艰险,奋发有为。

指导讲话:丁忠杰 安全办主任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让我们携手并进,用勤劳的双手创造属于我们的美好未来,望同学们都能用辛勤的汗水收获丰硕的果实,让我们从自身做起,逐劳动之光,扬时代之帆,加入劳动者的队伍吧!同学们,劳动之光,必将闪耀青春花路!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文:王启珍
图:李宗伟
编辑:尹乐弦
初审:刘芮弛
终审:何应明 李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