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日,3月里最后一个绿柳轻抚、桃红梨白的春日。楚雄市北城小学南路校区的校园里,迎来一群尊贵的客人,一群亦师亦友的同道中人。他们是楚雄州第三届小学道德与法治名师工作室的成员、学员,以及楚雄市小学道德与法治工作坊送教下乡团队的成员,来自楚雄州两市八县和楚雄市各学校、各乡镇的130多名专家老师,他们舟车劳顿,远道而来,只为依托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法治意识,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同时借助课例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在名师示范、引领和辐射下,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育教学水平,整体推动楚雄州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楚雄州第三届小学道德与法治名师工作室团队建设情况




李兴华:高级教师,楚雄州第三届小学道德与法治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楚雄市道德与法治送教下乡工作坊坊主,楚雄市北城小学校长。先后荣获云南省“美育校长”;云南省“美育先进个人”;楚雄州“优秀小学校长”;楚雄州“劳动模范”;楚雄市“道德模范”;楚雄市“优秀校长”;楚雄市“优秀党员”等荣誉称号。李兴华校长在教育岗位上辛勤耕耘三十余载,先后担任多所学校校长。因工作业绩突出,云南省教育报刊社对其事迹进行刊载。他长期坚守在教学一线,承担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深入研究和独特见解,先后参与或主持国家、省、州、市级课题19项。



王京华:高级教师,楚雄州禄丰市城南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先后被表彰为“云南省宣传工作先进个人”“楚雄州兴楚名师”“楚雄州优秀教师”“楚雄州和谐家庭”“禄丰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禄丰市优秀教师”“禄丰市优秀校长”“禄丰市优秀党支部书记”“禄丰市优秀共产党员”。参加课堂教学竞赛获州级二等奖、市级一等奖。16篇论文在省州市刊物上发表。2024年6月《云南教育》封面人物。他秉承“养正教育”办学理念,全面构建“党建养正 五育融合”党建品牌,实施“11234”管理,全方位开展五育融合视野下的教育实践与探索,多次在市内外开展五育融合教育实践讲座。带领学校师生积极投身教育改革,求实创新,团结协作,凭着强烈的事业心和严谨的教学态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深受学生、家长、同事、领导的赞许。



张兆齐,男,44岁,大学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高级教师,教龄25年,2018年被楚雄州教育体育局评为“楚雄州优秀小学校长”,楚雄州第二届名校长工作室成员,楚雄州骨干教师,元谋县第三届小学道德与法治名师工作室主持人,黄瓜园、苴林小学大思政课工作室主持人。参加教育部组织“西部乡村中小学校长培训”,参加“云南省楚雄州领航中小学校长领导力提升高级研修班”研修,参加云南师范大学“万名校长培训计划”学习,参加楚雄州教育技术人员赴沪交流学习三个月。先后担任副校长、校长、党支部书记,具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和管理经验。参与段燕琼名校长工作室课题研究《基于生态系统理论视域下的小学管理模式及策略的研究》,已结题。论文、教学设计、课件等分别获得各级奖励20余次,参加县级课赛获一等奖2次,在省级刊物发表论文1篇。近年来一直从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工作,多次获得思政课学科教学优质奖。



施泽阳,汉族,高级教师,现在大姚县金碧小学任教,工作20年来,期间担任过班主任、学校团支部书记、办公室主任、学校支部书记校长等职务。工作十九年,多次荣获中共大姚县委、大姚县人民政府表彰,连续三年被镇党委政府表彰为优秀班主任、多次被表彰为优秀教育工作者和优秀校长。



李晓梅:高级教师,姚安县江尾小学校长,楚雄州首届名班主任,楚雄州骨干教师。曾获楚雄州基础教育成果二等奖,县(市)语文教师教学技能竞赛一等奖,多次在县(市)思政课教师基本功竞赛中获奖。参加研究结题省级课题二项,州级课题一项。从教以来,多次获县镇级教学优质奖。秉性理念:心在哪,风景就在哪!



殷旺,中共党员,高级教师,现担任楚雄州永仁县维的中心小学党支部副书记。在25年的工作履历中,经历过“一师一校”“村完小”“中心小学”。工作尽心尽责,成绩得到了上级部门的认可,先后荣获“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党务工作者”、“先进教育工作者”、“课堂教学竞赛二等奖”等荣誉称号。曾参加过州级校长能力提升培训、省级心理骨干教师等业务培训,是楚雄州第二届小学名校长工作室学员。所写的论文、教学案例得到了省教科院、州教科所的奖励。



杨学云,男,彝族,1998年7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本科学历,高级教师,现任牟定县凤屯中心小学副校长,曾获牟定县优秀共产党员、教学成果奖、安全管理先进个人、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



罗德旺,男,汉族,1981年12月生, 2003年4月参加工作,现任教于双柏县妥甸中心小学,中小学高级教师。自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以来,本着潜心教育,认真钻研教育教学工作,积极进行新教材、新教法、新教育思想的学习与运用实践,先后担任班主任工作、少先队总辅导员工作、学校管理工作。师德表现良好,多次受到州、县的表彰奖励。教育理念:“探索有佳境,奋斗无止境。”



付佐明, 汉族,一级教师。主要从事语文及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多次获县“教育教学成果奖”。曾获武定县“优秀教师"、县"少先队优秀辅导员"荣誉称号,2024年发表论文《“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探究》,在2024年中小学思政课基本功展示交流活动评选中,荣获武定县级一等奖,楚雄州二等奖。论文《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研究》获云南省笫八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评选活动美育改革创新优秀成果类二等奖。



胡家菊,楚雄州骨干教师,首届名班主任,优秀班主任,楚雄州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一等奖,所带班级曾被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少工委表彰为全国优秀少先队集体,被共青团楚雄州委表彰为红领巾奖章三星章中队,所指导的学生参加征文、诵读比赛多次获国家、省、州级奖励,连续多年获教学优质奖。现任一年级语文教研组长。



郝玲,中共党员,楚雄开发区实验小学一级教师,楚雄市第三届骨干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征文比赛、学艺大赛,被省、州级评为优秀指导教师;被参加省级论文竞赛多次获二三等奖;被评为县市级“优秀共青团员”、“百佳教师”;为云南省2023年中小学国培计划”一对一帮扶培训项目”做班主任带班育人方略专题交流分享。多次被评为乡镇级、校级优秀班主任,被评为校级优秀共产党员、工会积极分子、最美阅读教师。



赵卉琳,楚雄开发区永安小学教师。教育理念:用率真、激情感染孩子,以快乐笑容带动孩子。用爱浇灌、静待花开。2020年11月获云南省第五届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说课比赛小学组一等奖;2021年7月获云南省学校民族团结教育读书活动案例比赛中获二等奖;在“2023年云南省小学语文‘统编教材我来上’说课展评活动”中获一等奖;楚雄州2023年中小学“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优秀案例评选中获小学组一等奖;楚雄州2024年红领巾讲解员大赛中,获“优秀指导教师奖”。



邹国平,一级教师,楚雄州南华县思源实验学校小学部德育处副主任。先后多次被评为“镇级优秀教师”,被表彰为“红河县四种作风建设标兵”、“红河县小学数学骨干教师”、“红河县优秀教师”等荣誉,经2025年南华县优秀教师人才招引到南华县思源实验学校担任五年级数学兼道德法治教师。他坚持“立德树人,育人为本”,积极投身教育改革,教育是一项需要爱心、耐心和责任心的事业。我将继续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用心关爱每一位学生,用智慧启迪他们的思维,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马孝张、男、中共党员,楚雄市北城小学办公室主任。楚雄市第三届语文骨干教师,曾获得楚雄市优秀班主任、楚雄市教育先进个人,楚雄市优秀党员等荣誉称号。参加全国教师基本功比赛获得一等奖、楚雄州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大赛二等奖、楚雄州教师基本功展示交流活动二等奖,楚雄州学科德育特色课堂二等奖。长期担任班主任,秉持“用心播撒,永爱耕耘。”的教育理念,赢得了学生、家长及领导的一致好评。




第一次集中研修






2025年3月31日上午8:30分,活动在楚雄市北城小学南路校区报告厅拉开了序幕,马孝张老师主持并介绍参与此次活动的嘉宾。楚雄州教体局教科所邓建明副所长到现场指导,对此次活动表明了态度:希望把好政治方向和学科导向,把立德树人、全面发展落到实处。同时,他还从大思政课背景出发,要求工作室打破一枝独秀的格局,通过名校名师研修联动,研训结合,在集思广益中让研讨更理性更务实,活动结束后能以汇报、课题、成果的形式自成体系。
楚雄市培训中心杨家华主任,也做了热情洋溢的动员:未来师训的方向就是强教育,实施州市一体,主动融合。希望每一个成员、学员珍惜提升能力的机会,在名师工作室、工作坊搭建的这个平台上,在大思政课背景下,将方法和理念融合,让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生根发芽。

接着,楚雄市北城小学校长、楚雄州第三届小学道德与法治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楚雄市小学道德与法治工作坊坊主李兴华致辞。李校长表达了对领导、成员及参训教师的感谢与欢迎,强调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此次活动中的重要意义,对工作室的宗旨与意义、团队未来规划进行了美好展望,对所有学习者也提出殷切希望,希望在专业的引领下,同伴互助与交流研讨中实现共同发展,共同提升,形成各具特色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范本。



热情、简短、高效的开幕式结束后,小学道德与法治工作室主持人、坊主李兴华校长从工作室(坊)的组建、活动的目的、工作的安排、需解决的问题三个方面做了详实的介绍。针对学科课程《道德与法治》的优、劣现状进行了分析,也给出和班级管理深度融合的尝试建议。顺势抛出问题“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如何与学生成长相结合?如何让道德自律与法治意识落地生根?”给每一个学习者一个提醒:带着思考前行,才能一路繁花似锦。


上午10:00,在工作室主持人、工作坊坊主李兴华校长的主持下,让我们见证了一场真实而纯粹的、关于立德与育人的深度交流,思维在碰撞,思想在流淌。不同的成员,不同的工作岗位,不同的人生阅历,从教材到生活,从生活到做人,从做人到学习……涵盖方方面面的自由访谈,打开了一扇研训的窗,让我们忍不住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定位,如何做一名合格的育人工作者?也启发我们重新思考《道德与法治》课程该如何整合资源,如何在具体可感的情境中让孩子们受到熏陶感染?教育本无痕,应于无声处浸润良好的道德品质,培养爱国守法的公民意识。教育无处不在,育人先育德,从心出发,引领每一个灵魂走向他们要到达的远方。让树成树,让花成花,不就是我们的教育初心吗?